第1618章
也许对他而言,20%的股份换一个忠心耿耿、能撑起半边天的顶梁柱,外加狠狠反击我们并抬高门槛,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更重要的是,”
王阳加重了语气,“他这一手,等于给我们挖了个深坑。
他咬死了是我们要‘双倍’高价,现在他亮出了底牌,我们若不应战,连10%股份都不愿意给的话,岂不是自打耳光,成了虚言恫吓?
《明报》的信誉往哪里摆?”
查良镛的脸上血色褪去几分。
信誉、面子、市场的眼光。。。。。。这些无形的压力远比真金白银更重。
他重新坐回主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内心陷入激烈的斗争。
身为一个白手起家、一手创立《明报》并将其打造成文化标杆的成功报人,他骨子里始终是一个务实乃至有些吝啬于控制权的商人。
他可以豪掷千金支付稿费,哪怕超出预期,只要能看到回报,看到《寻秦记》给《明报》带来的发行量飙升、广告收入暴涨。
付钱,哪怕是天价稿酬,终究是流水账上的数字变动。
但股份不同!
那是《明报》的根本,是他查良镛安身立命、半生心血的结晶,是他权威的象征,是他掌控一切意志的根基!
交出10%?
给一个外来的、虽然才华横溢但终究是“员工”性质的作家?
这个念头本身,就像有无数根针在刺痛他的神经。
“绝对不行!”查良镛几乎是咬着牙,从喉咙深处挤出这四个字,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他看着王阳,眼神复杂,“阿阳,稿费我们可以再谈,再加!
我可以允许给黄易一个史无前例的天价,高到足以让他动摇。
但股份。。。。。。《明报》的股份,一丝一毫,都绝无可能!
更别说是10%给一个作者!
这开了先河,《明报》将来如何管理?
其他名家效仿又当如何?
这报社岂不是要变作家俱乐部?”
王阳心中默然一叹。
他知道,这才是查生真正的底线。
用股份锁住人才,在讲究人情与稿酬的港岛文化圈,几乎闻所未闻。
这超越了商业常规,触及了掌控者最敏感的神经。
然而他也明白,《亚洲日报》这一手,已经将《明报》,尤其将查良镛本人,架在了火上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