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条件:需另一人自愿承接该段记忆,并签署共担协议】
这是母亲未竟的遗愿,也是他对世界的回应??不让任何人独自承受黑暗。
七日后,心湖畔举行了第一次“记忆交接仪式”。一对母女走上记忆回廊的水晶柱阵列,女儿握住母亲的手,戴上神经耦合环。随着玉坠共振启动,母亲童年遭受家暴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女儿脑海。女孩浑身颤抖,泪如雨下,却始终没有松手。
当记忆传输完成,她扑进母亲怀里,哭喊:“妈,对不起……我一直怪你脾气不好,原来你一直在替过去的自己疼。”
全场寂静无声,唯有风穿过水晶柱,发出如歌的鸣响。
自此,“记忆共担”计划在全球推广。监狱里的加害者被迫体验受害者的创伤;政客必须感受贫民窟居民的日日夜夜;医生在手术前先经历病人的恐惧。不是惩罚,而是唤醒??让人真正看见彼此的存在。
而茉莉田依旧每日迎来新的访客。有人带来仇恨,有人背负愧疚,有人只是想找个地方哭一场。他们带走一朵花,留下一段话,有些刻在木牌上,有些埋进土里,有些悄悄塞进他书房的门缝。
直到某天清晨,他在门口发现一封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画了一朵简笔茉莉。
打开后,是一张黑白照片:二十年前的日内瓦心理研究所废墟,火焰还未熄灭,两名年轻研究员倒在走廊尽头,胸口别着工作牌??**林婉清**、**陈默**(他的本名)。
背面写着:
>“你们以为失败了。其实种子早已播下。
>那天你们没能救回那批实验儿童,但他们活了下来。
>我们是第七小组的幸存者。
>如今我们在非洲建立了‘真实村’,教孩子用绘画表达恐惧,用舞蹈释放愤怒。
>谢谢你们,没放弃相信人性。”
他拿着信,站在晨光中久久不动。林婉清走来,看完信,轻轻抱住他。
“你看,”她贴着他耳边说,“就算我们都死了,这片香也不会断。”
春天再次来临,茉莉花开得比往年更盛。花瓣随风飘散,落入溪流,流向远方的城镇、村庄、医院、学校。科学家说这是一种自然传播,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免疫系统的觉醒”。
而他知道,这是一场静默的革命??不用枪炮,不用宣言,只靠一朵花,一句话,一颗愿意袒露的心。
某个黄昏,他又一次站在田埂上,看着夕阳将整片花海染成金色。林婉清在他身旁哼起一首老歌,调子跑得离谱,却唱得很认真。
他忽然想起多年前在火星轨道站,她隔着玻璃对他lip-read出的那句话:“等我们老了,一起去种花。”
如今,他们在种的不只是花。
是信任。
是希望。
是人类在无数次跌倒后,仍选择站起来说“我在这里”的倔强。
晚风拂面,万籁俱寂。
他低头,在日记本上写下最后一行:
>“这个世界依然有黑夜,但已有足够多的光,照亮下一个敢说真话的孩子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