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文学网

千千文学网>万历明君 > 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第2页)

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第2页)

朱翊钧转头看去。

这厮经年不见,神态显得越发乾练,就是这一说话,朱翊钧心中便升起这厮要献殷勤的徵兆。

他摆了摆手,示意栗在庭继续说。

栗在庭正色道:「陛下,臣通读《宋史》,深感其文繁猥特甚,叙事舛谬疏略。」

「只粗读,便觉其叙事错杂处丶失检处丶错谬处丶遗漏处丶牾处各十馀条,其各传回护处丶附会处丶是非失当处丶是非乖谬处共百馀条,以至于柯维骐奋发而起,作《宋史新编》欲纠正其谬,则《宋史》之价值,可见一斑。」

「而其舛谬为多,而数百年来未有人起而纠之者,王荆公之事亦在其中。」

「若欲正本清源,还青史昭昭,不妨重修王安石传。」

这话一出,群臣神情各异,先后陷入沉思。

栗在庭这话说得巧妙。

宋史写得烂,是公认的事情。

因为《宋实录》一度被称为「党政之工具」丶「遍布诬罔之辞」丶「聚讼最纷」,而基于实录写得《宋史》,又是出了名的听信一面之词,不能明辨真伪,主打一个敷衍了事。

有才学之人,无不唾弃《宋史》。

譬如栗在庭口中的柯维骐便是如此,其人是嘉靖进士,当代数得上名的史学达者,因看不惯宋史,乾脆采宋丶。辽丶金三史,去伪存真,作《宋史新编》,以击异订讹。

所以,这种情况下,要为受旧党政治迫害最深的王安石重新作传,深挖错讹,以正视听,恰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传都重写了,自然会基于新的史料,做出新的盖棺定论。

这是提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实操之法。

朱翊钧思索片刻,不禁也点了点头,这路数倒是恰到好处。

他别过脸,看向站在一旁的王世贞:「王卿,兰台着书记史,盖棺定论,此事当仁不让该有个态度,你怎麽说?」

绕是王世贞这等玲珑人物,此时也难得露出了为难之色。

他斟酌良久,才缓缓开口:「陛下,《宋史》丶《宋实录》固然多有错漏,然而,纵观熙宁变法,青苗法丶市易法丶保马法等,无不是暴虐敛财,为祸天下。」

「青史昭昭,大略上不会有什麽出入。」

「只王安石初衷,尚有一丝馀地。」

执掌兰台的王世贞态度很清楚。

洗白归洗白,也得基于史料。

再编不是乱编,修订不是瞎订。

新法上残民总是事实,王安石既然执宰天下,总得担起责任来。

想洗白,恐怕只能在王安石的动机上商榷一二。

表态自然不用皇帝挨个点名。

在王世贞开口后,申时行思索稍许,也沉着表态:「陛下,王安石无识而有志,可胜惜哉。」

申时行的态度,就是内阁的态度。

往往也代表着在家守制的张居正的态度。

这话申时行引自张居正的资治通鉴直解的说法,「有才而无识」,只换了个顺序与说法,表示对王安石志向的认同。

暴虐敛财,为祸天下?

那申阁老就说了,王安石只是「无识」,他的「识」就只能支撑他走到那一步。

但再怎麽说,王安石都是「有志」之人,不比束手旁观,宁愿眼睁睁看着宋室江河日下的司马光等人好多了?

总而言之,熙宁变法事败的责任,王安石肯定是要担的,但这是人与时代的局限,绝非王安石心眼坏。

王世贞看了一眼申时行,似乎在考量。

片刻后,前者缓缓点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