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文学网

千千文学网>我靠驱邪写了本葬经 > 第205章 捞尸匠人(第1页)

第205章 捞尸匠人(第1页)

河风呼啸,晨雾弥漫,青莲和虚阳并肩站立于船头,两人手中紧握武器,目光透过层层雾气,盯着从上游顺流而下的木筏。木筏在穿过雾障后,青莲才看清,筏头站立三人,为首的那人,最为扎眼。身高估摸着有一米八九左右的样子,高大魁梧,比旁边两人要高出大半头。穿着一身黑色的粗布紧身装,将虬结鼓胀的肌肉包裹得严严实实。袖口挽到肘关节处,露出古铜色的肌肤和上面密布的暴起青筋,像一个铁塔一般矗立在木筏上,给人一种无形的威压。他的腰间挎着一把造型独特的短刀,似月牙但又只是在刀尖六寸的地方有些弧度。外面裹着一层说是刀鞘又不是刀鞘的东西……就是几张兽皮,泛着暗色,紧紧裹在刀身之上。刀柄处用黑线缠绕,直至柄端。手里握着一根足有小儿手臂粗细,前端包着一圈铁箍的竹篙。最让人感到心悸的是他那张脸,带着一副青铜面具,面具上没有任何纹饰,只有兽面上四根獠牙外翻。正面看过去,面具上只露着两只眼睛,那眼神沉静如渊,眼神中看不到半分情绪上的波动。冷漠地神情在青莲和虚阳身上上下打量了一番,在青莲身上略微停顿了一会儿,最后将目光落在了那块被他们打捞上来的比较怪异的灰白色石头雕像上。他双手环抱在胸前,犹如一棵盘根的老树,任凭木筏被湟河水波涛带得上下起伏,他却岿然不动。露在外面的眼神中也没有半分恐惧,只有一种似乎对这件石雕已经司空见惯的平静,正警惕地扫视着湟河上的一切,包括河岸稀稀拉拉还没有散尽的人群。青莲的目光与之相对,只觉得一股沉重的威压如泰山压顶般冲自己袭来。紧张的气息瞬间在这河面上弥漫开来,瘫坐在船上的老孙头只觉得胸口憋闷难耐,大气也不敢喘一声。而他身后半步的位置,一左一右站着两人。左边那个瘦的像个麻杆一样的男人,裹在一件宽大的灰色麻布斗篷里,斗篷上还有些许水渍和不明污迹。兜帽压得非常低,遮住了大半张脸,看不清任何表情,只露出一个削尖的下巴颏还有两片薄薄的,没有任何血色的嘴唇。他的双手一直拢在袖子中,宽大的袍袖将皮肤完全包裹,看不出手上的动作,甚至看不到一点身上的皮肤外露。微微佝偻着背,腰间挂着一圈盘的发亮的粗麻绳,绳头上拴着个沉甸甸的铁钩子,整个人身上散发着一种生人勿近的阴郁感,让人好生晦气。“青莲,我怎么感觉那个不像活人呢?”虚阳凑到耳边对着青莲说道,眼睛却没有离开那个瘦高瘦高的男人。“是活人不假,但是……”青莲眉头紧锁,上下打量了一番,小声呢喃着,“身上的尸气味极重,想来是经常与尸体打交道,我猜估计是这里义庄的人或者是村里专门负责白事的。”转头看向右边,那个人乍看是三人中最不起眼的,也是存在感非常低的,如果不是刻意留意,根本不会发现那里还站着一个。中等身材,个子不算太高,是三人中最低的一个,肚子略微有些发福,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衣服,裤腿膝盖上还有几个明显的补丁,和这里的村民没有什么两样。脸上的表情同样看不到,戴着一顶有些年代的斗笠,边缘已经破损,压得很低,刚好遮住的眉眼,只能看到斗笠下的阴影中,那抹勾起的嘴角,带着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露在外面的皮肤白皙,像那种常年不见光造成的,嘴唇不停地微微翕动着,似乎是在念叨着什么,又像是和旁边那个领头的说着什么。腰间挂着一个旧褡裢,和青莲身上背着的差不多,但是颜色要比她的淡很多,明显是啊用了多年,已经有些破旧,还有几个大小不一的破洞,边缘的线头都有些翻起来了。“这些人有点东西在身上。”青莲目光如炬,一眼便看到了那人腰间的褡裢。虚阳还在纳闷中,只听得青莲解释道:“你看他腰间的布包中,像不像是黄纸和线香?”闻言,虚阳定睛观瞧,这时才注意到,那人腰间鼓鼓囊囊的一个小包中,隐约可见一抹黄色和棕色,而那个若隐若现的形状倒也和青莲说得相符。“还真叫你说着了,估计就是义庄的伙计,常年和尸体打交道,不然身上不会带这些控尸驱邪用的东西,更不会隔着这么远,就能闻到那股浓烈的尸气。”“而且,这几个人都不是新手,这种尸气味是经过长年累月形成的,而且已经浸到皮肤里去了。”青莲嘴唇的动作非常小,而且,担心对面有人能读出唇语或听到些什么,特意用了传音之法。虚阳同样知道青莲的顾虑,便也以密音入耳,“我们现在怎么办,要不要先发制人,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不要,等,敌不动,我不动,看他们要做什么。”青莲审视了一下周围的情况,确定即便发生紧急情况也可以应对自如后,自己左手不知何时已捏着两张雷符。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而那三人站在那条破的旧木筏上,顺着浑浊翻涌的河水,缓缓漂来。青莲感觉不到他们身上法力的波动或者是真气的运行,可以确信不是道门中人,但是身上浓烈的尸气又证明了这几个人确实是与尸体打交道的老手。虚阳瞥了一眼青莲,忙小声问道:“怎么了,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了。”“他们身上的尸气不对。”木筏越来越近,青莲的眉头也愈发的皱得紧了些。虚阳被这一言说得有些懵,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尸气……怎么了?哪里有问题,这不就是寻常的死气吗?”“他们身上的尸气中,蕴含了一丝怨气。”青莲淡淡地说着,脸上的紧张感却已消散了几分,“这说明,他们接触到的尸体都是枉死之人,体内积蓄了这些尸体无尽的怨气,甚至我能感觉得到,他们此行的目的并不是我们,而是……”“王寡妇!”虚阳听着青莲的分析,微闭双眼感受着周围气息的变化,确实捕捉到一丝淡淡的怨气萦绕在几人周围,“照你这样说,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能出现意外的,也就只有脚下的这条河了。”青莲点点头,“所以……他们接触的大概率应该是在水里横死的人,恰好王寡妇的尸体今晨被老孙叔发现在河里,这才惊动了他们。”闻言,虚阳也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紧了紧手上的桃木剑,不管对面究竟奔谁而来,再没有照面的情况下,形势还是不明朗的。青莲站在船头,面色渐渐沉了下去,嘴唇微张,仅以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一会儿见机行事,一有不对劲,直接出手,一定要抢占先机,不能让他们得了先手。”虚阳头也没有扭,只是点了点头,随后右手握紧了那柄桃木剑,左手缓缓探入包内,捏着几张符纸,随时准备出手。木筏在距离小船不足五米的水面稳稳停下。浪花猛地一拍,小船一阵摇晃,老孙头死死抠住船沿才没掉下去。对面几人的沉默和他们身上散发的尸气,以及眼神中那种漠视一切的光,比此时任何喧嚣都让人心头发毛。无声的寂静在河面上蔓延,只有磅礴的河流声还有河风呼啸而过的呜咽。就在这时,瘫在船尾的老孙头像是看到了什么极其可怕的东西。一双浑浊的老眼瞪得溜圆,脸上惊恐万分,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抽气声,手指颤抖着指向那破筏子上的高大汉子。他挣扎着往前爬了半步,声音中带着一种由内而生的敬畏,嘶哑地冲着对面喊道:“宋……宋把头?是……是宋把头吗?”青莲和虚阳回头看着在船上低三下四的老孙头,不由得有些疑惑,俯下身子问道:“孙叔,这几个……”老孙头的脸上换上了一副畏惧的神色,声音有些颤抖:“道……道长……他……他们……是‘捞尸人’……是……是这湟河上下……最……最出名……也最……最邪门的……捞尸匠人……领头的那个……都……都叫他……‘宋把头’,他还有个别称‘老鬼’!”“捞尸匠人?沉沙坞的捞尸一脉?”青莲的眼底闪过一丝惊讶。“没……没错……怎么,道长您知道?”老孙头的声音有些嘶哑,他想不到青莲竟然能认识这湟河上游偏远之地的捞尸匠。“做我们这一行的,怎么可能不知道捞尸匠的名头,专司从江河湖海中打捞溺亡者遗体,赋予无名亡魂最后的体面。”青莲淡淡的语气在船头传来,“常年游走在湍急的水道周围,直面腐尸恶臭与阴阳禁忌,人数不多,但常年在‘义’和‘利’的夹缝中挣扎求生。”“对对对,还是道长您懂得多,就是这样,宋把头是这里远近闻名的捞尸匠,湟河上一旦有人溺死,他们一定会出来的,将尸体捞上来,然后入土为安。”老孙头慢吞吞地给两位道长解释着,眼睛却一直盯在“宋把头”身上。青莲瞥了虚阳一眼,两人双双把手中的武器收了起来,随后给老孙头使了一个眼色。老孙头立马领会,戏精随即上身,声音陡然变成哭腔,急切地冲着对面嘶喊道:“宋把头……救命啊……救救我们村吧……”还不等对面做出反应,他指着空荡荡的河面,一把鼻涕一把泪,语无伦次,“王……王寡妇……就是王屠户家的翠花,您上次还从河里捞过她家大儿的。刚……刚才还在这水里……跟……跟以前那些人一样……就在水里一直泡着。”老孙头的话,想鸡蛋碰在了棉花上,悄无声息,现场静得吓人。场面一度陷入尴尬,但老孙头继续哭嚎着,“早上我还看到的,还在水里,可……可我们划着船往回走,她……她就一头栽在水里,看不见了,估计是被水冲走了,求求您了,求求宋把头发发慈悲,帮……帮我们把她的尸身捞上来吧,让她……让她能入土为安,不然,村子……村子就完了,‘河伯老爷’一旦动怒,咱们……咱们全都得完啊……”,!为首的“宋把头”那铁塔一般的身躯晃都没有晃一下,青铜面具透出的目光依旧那般冰冷,毫无波澜,似乎根本没有听见这边的嚎叫,也好像是见多了这样的事情,根本让他心中没有一丁点触动。左侧斗篷里的瘦高个,拢在袖子里的手似乎微微动了一下,兜帽下的阴影更深了。只有站在右侧那个戴斗笠的“渔夫”,嘴角那抹弧度似乎咧的更大了一丝。他微微抬了抬下巴,斗笠下的阴影向上移了些许,露出了半张饱经风霜略显苍老的脸,但那一双眼睛还是死死地藏在斗笠的阴影下。似刀锋一般扫过小船上的几人,最后落在了青莲身上,一个沙哑的声音慢悠悠地在湟河上响起,甚至盖过了河水奔腾的动静,带着浓重的西北口音。“哦,老孙啊,原来是你啊,叫把头作甚?捞尸?”斗笠客“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几人的耳朵里,“你也是湟河边上活了几十年的人了,又在这条河上摆渡了那么久,咱哥几个的规矩……不懂?”老孙头立马慌张的说道:“知道,知道,您们的规矩,小老儿还是清楚的,‘三要四不做’。”那人闻言,将手缓缓从宽大的袖子中伸出来,皮肤白的让人瘆得慌,竖起四根手指,一根一根慢慢压下:“一不做,雷雨交加,风浪骤起,龙王爷发怒,不捞。”“二不做,子时前后,鬼门打开,阴阳混沌之时,不捞。”“三不做,水鬼索命,面目全非,同尸三次落水,不捞。”“这四不做……”他的手指停在无名指处,斗笠下的目光变得冰冷,扫过对面青莲几人,“尸立于水,怨煞缠身,强拘地府,勾爪若缠其发,则怨气冲主,此乃大凶之兆,沾之必遭横祸,所以……不捞‘行尸’。”“不捞‘行尸’”这四个字,像一击重锤,狠狠地砸在老孙头的心头,他的脸瞬间耷拉了下去,面色惨白,一下瘫软跌坐在船上,最后一丝希望破灭。青莲站在一旁一直没有说话,当斗笠客说出“不捞行尸”这个规矩的时候,她眼中寒光一闪。这规矩,与其说是这些捞尸匠们的忌讳,不如说是对某种特定的邪异现象的主观规避。这群捞尸匠人,常年与河里的亡魂打交道,显然知道些什么,亦或者说,他们害怕着水里的什么!是所谓的“河伯”吗?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她向前走了一步,在船头于木筏上的三人遥遥相对,重伤初愈的脸色依旧没有血色,但腰背已然可以挺直,目光锐利,直视着前方为首那人的青铜面具。“在下茅山弟子青莲,这位是龙虎天师府的虚阳道长,见过宋把头。”她的声音不大,但却清朗,穿过河面上的薄雾,不卑不亢地将声音传了过去。那三人听到“茅山”、“天师府”的名号时,终于是有了些许反应。为首的宋把头目光依旧,但身上的气势已然缓和了三分,眼睛停留在青莲的身上,发出一阵沙哑的笑声:“原来是道门高足,在下宋启山,失敬失敬。”“沉沙坞的舵把子宋启山?”听到这个名字青莲恍惚了一下,依稀记得在宗门时,师尊曾给她讲过关于各地存在的一些道门同仁的轶事,其中便有眼前这位宋把头。宋启山的青铜面具不由得颤动了一下,环抱的双臂也有些松动,不过言语还是一如既往的冰冷:“道长还听过我宋某人,当真是我见识浅薄了,不知尊师何人?”“上清宗掌门人,玄虚真人。”青莲在提到师父的时候一脸恭敬。闻言,斗篷里的瘦高个,兜帽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似乎在打量着青莲。戴斗笠的那人嘴角玩味的笑容收敛了回去,身子不自觉地站直了几分,阴影下的目光闪烁不定。显然,对面三人听到青莲的师承有些惊诧,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小道姑,竟然会是茅山掌门人的亲传弟子,看来要重新审视一番了。“既是玄虚真人的弟子,那么我们兄弟也不再废话。”宋启山沙哑的声音再次响起,不过这次明显恭敬了不少。“不过,规矩就是规矩,行尸不捞,沾惹必祸,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更何况……”说到这里,他的腔调不由拖长了一些,“这买卖,也不是白做的,我们弟兄们,干的是从龙王爷嘴里抢食的营生。”青莲当即明白,立即出言打断了他,语气干净利索,“价钱好说,只要帮我们在河底找到王寡妇的尸体,一切都能谈。”随后,她伸手从怀中取出一块包的方方正正的蓝色布包,朝着木筏扔了过去。宋把头一伸手便稳稳接住,捏了捏厚度,又掂量了一下分量,面具下的嘴角抽动了两下,也没有打开细看,转手就塞给了那个瘦高个,动作熟练自然。“沉沙坞的规矩,贫道不想破,但实在事出有因,湟河村五年来,行尸亡者都有八九个人了,还都是女性,怨气郁结,水脉染煞,长此以往下去,这里恐怕要成为绝域了,而你们沉沙坞,世代依河而生,此河若成冥河,你们又岂能独善其身,置若罔闻呢!”青莲的这句话一出,字字如刀,直击要害,明显感觉到宋启山三人身躯一震,斗笠客的神情一下稍显慌张,急忙扭头看向身旁的把头。宋启山沉思片刻,却没有说任何话,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青莲。而青莲只是顿了顿,手指猛地指向船边那块怪异的石雕:“这东西,想必宋把头常年在河中捞尸,自然不陌生吧?”宋启山不语,只是点了点头。“这东西,便是制造行尸的邪物之一,不知何时被人沉在水底,锁魂聚怨,如今已被我们起出,那王寡妇的尸体虽然被冲走了,但下面肯定还有线索,奈何我们两人水性不好,下面的水况浑浊,实在难以寻找,但贫道有一言,只要找到她的事情,我二人必定能找到在幕后操纵一切的妖邪,破此死局,还湟河一片朗朗乾坤!”说罢,嘴角浮起一抹笑意,看着对面的木筏,“这样,难道不也是为了你们沉沙坞永绝后患吗?”她的话字字珠玑,直击要害,言语中没有和宋启山他们提钱,因为钱已经给了。但她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也是宋启山他们心中不愿提及的东西,就是……湟河的安危,沉沙坞的根基!:()我靠驱邪写了本葬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