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不止10。”
沈平章在黑板上写下一串数字,“我们的目标推重比是12,寿命3000小时,是这台大毛发动机的五倍。为此,我们会采用更先进的设计,比如在进气道上,摒弃传统的可调式结构,改用无附面层隔道进气道,能有效降低结构重量,还能减少雷达反射,提升隐身性能。”
一个年轻技术员挠了挠头,“那进气效率能保证吗?”
沈平章解释道:“这种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的鼓包,将附面层气流推离进气口,在1。8倍音速范围内能保持良好的进气效率,虽然在2倍音速以上略有不足,但综合考量隐身和减重优势,性价比更高。”
”而且搭配的航电系统也得跟上,用相控阵雷达替代传统的平面缝隙阵雷达,探测距离和多目标处理能力会大幅提升,再加上电子对抗和光电雷达系统,以及高速保密数据链,才能真正实现超视距作战和协同作战。”
“不可能吧?大毛最顶尖的专家都说,推重比8就是涡扇发动机的极限,你说的这些进气道和航电的想法,更是闻所未闻。”质疑的声音再起想起。
沈平章没急着反驳,而是调出一份材料清单。
“你们看,单晶叶片用铼含量6%的镍基合金,涡轮盘用粉末冶金高温合金,机匣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这些材料现在是难,但不是做不出来。”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声音陡然提高:“大毛的工程师在设计这台发动机时,受限于冷战的军备竞赛,只追求短期性能,忽略了可维护性和升级潜力。咱们为什么要跟着他们的老路走?”
听到这里,丁海涛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情绪,“说得好,当年咱们造歼八,就是因为太迷信老大哥的技术,走了多少弯路。”
就在这时,角落里传来一声冷笑,负责精密测量的王亮抱着胳膊站出来。
“沈工画的饼确实香,可看看现实。就说这单晶叶片,咱们连真空熔炼炉都凑不齐,炼出来的合金,杂质含量是大毛的十倍。你说的那些材料,那些加工精度,大夏现在的工业水平根本达不到。”
这话像块石头砸进水里,刚才还热烈的气氛瞬间凝固,不少人低下头。
王亮说的是不争的事实,大夏最好的精密车床,加工精度也只能到0。05毫米,离沈平章要求的0。01毫米差着代际。
沈平章却笑了,“你说的这些,恰恰就是我们要搞工业大摸底的原因。”
“东北重型机械厂上个月刚调试成功3。6万吨模锻压机,能锻钛合金涡轮盘;魔都光学仪器厂有两台进口的坐标镗床,精度能到0。002毫米;还有中南大学的粉末冶金研究所,他们在实验室里已经做出了含铼的单晶合金,只是没人知道这东西能用来造发动机。”
王工的眼睛越睁越大,嘴里喃喃道:“3。6万吨模锻压机?我怎么不知道?”
“因为咱们的工业家底就像散落在各地的珍珠,没人把它们串起来。”沈平章声音愈发洪亮。
“大摸底不是为了让大家认清差距泄气,是要让所有人知道:咱们有锻压机,有精密机床,有能研究单晶合金的科学家,缺的只是整合,是方向,是敢想敢干的魄力!”
“猛龙战机的发动机,既然能设计出来,就一定能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