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文学网

千千文学网>清宫秘史十二章 > 第233章 肃顺不死慈禧难出2(第1页)

第233章 肃顺不死慈禧难出2(第1页)

【宝钞案:铁腕荡涤贪腐】肃顺的“铁腕”手段,在处置宝钞案中展现得干脆利落。1853年(咸丰三年),彼时,户部库房里毛都没有,为应对太平天国战争带来的巨额消耗,经咸丰帝盖章,清政府发行了“户部官票”与“大清宝钞”两种纸币,并设立乾豫、乾恒、乾丰、乾益,四乾官号,接着宇升、宇谦、宇丰、宇恒、宇泰,五宇官号也参与其中。然而,由于监管机制的缺失,官商相互勾结,大量印行和滥发面额巨大的新币,造成了货币危机。这一系列行径,导致官号银钱兑换资本空虚,市场上出现“钱重票轻”的严峻局面,宝钞大幅贬值,通货膨胀如脱缰野马,物价飞涨,百姓生活陷入吃不饱穿不暖的地步。1857年,咸丰七年,五宇官号拒绝兑付,信用彻底崩塌,引起户部高度警觉。当时,肃顺是户部尚书,他在检查宝钞处及五宇官号的欠款时,察觉到账目与存档不符,当即展开调查。随着调查的逐步推进,令人震惊的巨额贪污浮出了水面。“玛德,妥妥的窝案,”肃顺翻着账目,“里面不仅有户部官员、商户,甚至还有宗室子孙。”这些官员接受商户贿赂、超计划印钞、抢占救灾善款、倒卖粮库库存等,肃顺越翻账目越生气,“究竟是何人如此胆大包天,竟敢发国难财!”他当即下令,对所有涉案官员展开彻查,哪怕是宗室亲贵也绝不姑息迁就,刑部、监察介入,国家机器转动了起来。“……”深秋天气渐冷,天黑比夏天早了起来,户部衙门后堂内,蜡烛被一一点燃。肃顺手持朱笔,在账册上仔细圈点,笔尖划过纸页发出的“沙沙”声。此时,师爷沈敬庭怀揣着一个油纸包,轻轻走进来,将刚买来的酱肉小心翼翼地摆在案边,又为肃顺的茶碗续上热水。“大人,您从晌午一直查到这会儿,连晚饭都还没吃呢。”沈敬庭的声音中透着关切。“你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饿了。”说着,肃顺伸手抄起一块酱肉,“吭哧”咬了一大口。“啊,对了,你到刑部了解的情况怎么样了?”肃顺一边大口嚼着牛肉,一边含糊不清地问道。师爷向前凑近一步,压低声音:“老爷,依小人看,您就别再往下查了。把银号几位老板与商户勾结的事儿上报,这宝钞案就算结了。”肃顺闻言一愣,目光敏锐地盯着师爷:“你是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了?”“老爷,总之您千万别再查下去了。”“为什么?”“老爷,您惹得起恭亲王奕欣吗?”“怎么?难道这事还涉及到恭亲王了?哪怕是天王老子,我也定要查个水落石出!”“老爷,倒不是恭亲王本人,而是他的小舅子。再查下去,恐怕会得罪恭亲王。”肃顺“腾”地站起身来,怒道:“我还以为是谁在背后兴风作浪,原来是皇弟的小舅子。哼,就算是恭亲王,我又有何惧!贪墨军需、勾结商号、倒卖粮食库存,真以为本堂奈何不了他们这些皇亲国戚吗?”师爷赶忙将手指放在唇边,“嘘”了一声,示意肃顺小声点。接着,他从袖子里摸出一本账册:“老爷,您瞧瞧这几笔‘商号孝敬’费,收过银子的都是高官显贵,有御史张佩纶、侍郎翁同龢——这些可全都是咱们惹不起的主儿啊!”肃顺双眼圆睁,如铜铃般怒目而视,怒道:“在律法面前,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本官眼中,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绝无高低贵贱之别!”师爷深知肃顺的脾气,一旦认定的事,再说无益,只好叮嘱大人行事小心,随后,悄然退下。窗外,狂风裹挟着雨丝,猛烈地拍打着窗纸,发出“沙沙”的声响。肃顺神情坚定,奋笔疾书:涉案者必须受到严惩!“……”接下来,肃顺不顾同僚的非议,也不理会朝中官员的说情,决然地将相关涉案人员革职抄家。一时间,监狱的人都塞满了!就连他自己的门生、户部主事李希圣,也因牵连,被他毫不留情地送上了断头台。这起宝钞舞弊案,最终惩处了数十名高级官员,抄没的家产折合白银数百万两,财政腐败被肃顺强力打击,此后,再无官员敢触碰红线。背后,有官员抱怨“肃顺手段太过狠辣”,而肃顺却坦然直言:“对于贪官污吏,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振朝纲!”【顺天科场案:铁腕整治科考舞弊】肃顺的铁腕,同样鲜明地体现在处理咸丰八年顺天乡试舞弊案上,这一案件,他直接将朝中宰相送上了断头台。咸丰八年顺天乡试舞弊案,又称戊午科场案。这一年,顺天乡试发榜后,坊间突然流传起“有钱的戏子当大官”的说法。,!这句话是对京剧演员平龄考中举人的辛辣讽刺。在古代,唱戏之人属于下九流,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才会学唱戏,普遍被认为是没文化的群体。然而,京剧演员平龄竟然中了举人,此事本身极具新闻价值,立刻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议论。御史孟传金听闻此事后,经过深入了解,写了一份奏折,向咸丰帝禀明此次乡试存在舞弊问题。咸丰看到折子后,又气又恼:“玛滴!唱戏的戏子唱得好也就罢了,难道还能是学霸?这不是摆明寒碜我大清无人吗?让戏子登上了科举的台面。”在古代,戏子社会地位极低,远不像现代这般众星捧月。咸丰遂派怡亲王载垣等四人展开调查。经详细核查,发现平龄的朱卷和墨卷内容存在不符之处。什么是朱卷和墨卷呢?考生进入考场后,需用墨笔填写姓名并作答。本场考试结束,墨卷先由收卷官仔细核对,再交弥封官将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糊起来(类似如今试卷的密封处理),然后送往誊录所,在誊录所,誊录官会用红笔照抄墨卷内容,形成朱卷,抄完后还要由校对官认真核对,确保朱卷和墨卷内容完全一致。最后,朱卷被送交给阅卷官进行评分,墨卷则存档以备查验。如此流程,旨在让阅卷官既看不到考生信息,也接触不到原卷笔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徇私舞弊的可能性。平龄试卷出现墨卷和朱卷不符的情况,无疑表明有人篡改了朱卷,背后必定存在阅卷官违法犯罪之行为。刑部动刑,平龄扛不住招认,说自己买通了阅卷官进行舞弊,可惜,他在狱中受刑过重而死。究竟是谁收受钱财改动了试卷,至此无解。戏子的事刚完,又查出考生罗鸿祀是个目不识丁的“二傻子”,却也考中了举人,这其中的猫腻不言而喻。经过审问,查明他重金贿赂了主考官柏葰的小舅子靳祥,并结识了同考官浦安。靳祥趁着整理考卷的机会,将罗鸿祀的考卷与中榜举人的考卷进行了调换,使得罗鸿祀得以考中举人。当拿来罗鸿祀的考卷一看,只见其文理不通,错别字竟多达三百余个。经复审和重考,其舞弊行为确凿无疑。同时,副主考官程庭桂的儿子也被查出收受考生金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咸丰九年,载垣等人奏请先审结柏葰与罗鸿祀案。此后,靳祥畏罪自杀。按照清朝律例,科场舞弊向来是重罪。咸丰帝念及柏葰身为“宰相”,又是老爷子道光帝的宠臣,加上当时很多臣子求情从轻发落,皇上有意法外开恩。但肃顺却大声说no,并据理力争:“陛下,科场乃选拔人才的重要大典,若容忍此等舞弊行为,如何能让天下士子信服?柏葰身为朝廷重臣,知法犯法,更应从重处置!”最终,柏葰成为清朝唯一因科场舞弊被处死的大学士。涉案的五十余名官员,或被斩首或被流放。七月,程庭桂父子案审结,程庭桂之子被处斩,程庭桂本人则被发配至宁古塔服刑。这起案件的严厉处置,犹如一记重锤,对当时的官场风气产生了巨大的震慑作用。自此后直至科举制度被废除,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舞弊事件。:()清宫秘史十二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