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让南正国读书最厉害的学生们,试试真本事。
只会写锦绣文章是不行的,如果单是纸上谈兵,那也没什么太大作用。
不出意外,整个科举场上,明显感觉到这题目的不同。
能考到如今地步的学生,都有几分聪明,已经在抓耳挠腮,想自己的计策了。
教育发展不平均如何解决?
武举怎么推行。
读书人多,职位少,怎么办?
难啊。
纪霆沉下心,一条条写时务策。
他有一项长处,那就是知道后世的发展,更知道这些问题都很关键。
都说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知道以后的事,更是能做个参考。
会试考场最后三天,考场内更加安静。
经历过乡试的他们,已经不畏惧这么久的考试时间。
他们要争取每分每秒,写
出最好的文章,最好的策论。
一直到三月十七下午酉时正刻。
也就是下午六点钟,所有考生的试卷收了上来。
经由考官宣布宝泽十二年会试结束,所有考生依次退场。
所有考生意识到,等待三年的会试,彻底结束了。
如果说前面的文章有多容易,后面的策论就有多难。
因为所有看似完备的计划,都有漏洞,甚至他们写着写着,自己都要推翻重来,何况别人去看。
“那策论,我写了十几遍,总是找不到完美的解法。”
“谁不是呢,每一条时务策都很难。”
“完了,今年的重点竟然不在文章。”
“这样也好,会试的结果也会有点悬念。”
话说到这,指的肯定是纪霆了。
这讲的也没错。
论文章的优劣,纪霆的本事不言而喻。
反正京城学子们都拜读过他的大作,天才的让人近乎绝望。
如果按照产常规的会试来讲。
纪霆的文章,必然能中进士。
但今年的情况不同。
会试偏重策论,这样一来,那纪霆是否能上榜,则有了点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