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朱元璋此刻需等待胡大老爷的到来。因为他心中有些拿不定主意。此前,唯有胡大老爷坚信海贸能带来巨大的财富,但无人信服。尽管朱元璋最终批准了远洋海贸计划,实则并未太过重视,更像是试探,成功与否皆可接受。这种态度让朱元璋此刻感到迷茫。俗话说,舍弃到手的钱财难啊。既然已经尝到甜头,怎能轻易放手?更何况,这只是初步尝试便收获颇丰,未来如何?朱元璋一想到未来的前景,心中便燃起热望。此时,胡大老爷缓缓步入。“臣胡惟庸,参见陛下!”胡惟庸正行礼间,朱元璋已迫不及待地靠近,拽着他走到一旁。朱元璋毫不避讳,直接将傅友德的急报塞到胡惟庸手中。“惟庸,先看看这个!”“然后,给朕讲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朕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胡惟庸闻言挑眉。尽管宋利早有提示,但见朱元璋如此模样,胡惟庸心中仍觉一阵快意。当初自己费尽口舌,才让朱元璋吝啬地派出舰队。如今赚钱了,知道急了?你也有今日!胡惟庸腹诽一番后,才展开手中的绢帛阅读。前面的奉承之词,他一眼掠过,直奔主题。望着那天文数字般的收益,胡惟庸面色不改。匆匆一瞥后,他便毫不犹豫地将绢帛递回给朱元璋。“臣已阅毕,陛下欲与臣商议何事?”朱元璋望着胡惟庸的淡定模样,一时无语。“呃,惟庸,你就不觉得惊讶?”“这可是一笔巨款啊!”胡惟庸淡然答道:“臣记得当初劝陛下组建船队出海时,便说过收益定会惊人。”“现在看来,臣所言非虚。”望着胡惟庸的淡定,朱元璋自觉刚才的激动犹如土鳖。但他无可奈何,因为深知这是胡惟庸在发泄不满。当初,我坚决不愿涉足此事,多亏胡大老爷一再劝说,我才勉强同意。如今我这前后的态度变化,着实有些羞愧。但朱元璋这人,一旦见到好处,面子便不再那么重要。他搂着胡大老爷的肩膀,笑道:“惟庸啊,以前是我没你看得远!”“现在看来,还是得靠你!”“我错了!”“我给你道歉!”“哈哈,你给我讲讲,这事儿以后该怎么办?”“还能继续吗?”胡大老爷见朱元璋认错道歉,也明白适可而止。能把朱元璋逼到这个份上,已是极限。他脾气可不好,这样已是难得。于是,胡大老爷转入正题:“此事有利无害,自然要继续,而且还要扩大规模。”“陛下,大明农业、纺织虽好,但仅靠内部消费,发展缓慢。”“百姓手头拮据,哪舍得买好布?”“布都不要,更别说瓷器等奢侈品了!”“可这些生产需要大量人手和工钱。”“若能将产品平价收购,运往海外番邦。”“百姓得工钱,工坊主得利润,大明得税金和贸易利差!”“一举四得!”“至于番邦,他们的金银不能吃不能喝,不如换大明的心爱之物!”“这样大家都得益!”胡大老爷这番话让朱元璋站在那里笑得合不拢嘴。其实,这些内容胡大老爷之前已与朱元璋提及。但那时的朱元璋,能信一成已是难得。他权当是听故事罢了。而今,大批金银即将到手,前景灿烂。此刻若还不信,简直是对那些金银的轻视!然而,朱元璋虽乐,却也理智。他一把拉过胡大老爷到御案旁,示意宋利搬来凳子。两人隔着御案对坐。朱元璋一本正经地问道:“惟庸,我还想继续赚这钱,越多越好。”“你给我个计划!”“我信你!”(本章完)听着朱元璋这话,望着他一脸诚挚,胡大老爷有些无奈。并非他不知道,而是上次已说得详尽。结果朱元璋上次听过就忘,白费口舌。这次见有利可图,便来了精神,又只缠着他一人。专挑他一人折腾啊!胡大老爷长叹一声,直言不讳:“陛下,这些,臣上次已向您详尽阐述。”“您这是当听书呢!”“仅当乐子?”朱元璋被胡大老爷这番话说得有些尴尬。上次,胡大老爷为了促成出海贸易,真心诚意地给老朱上了一堂详尽的课程。他分析了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潜在好处,说得极为细致。然而,老朱当时并未留心,很快就忘了。后来眼见贸易赚钱,老朱又来询问。这自然让胡大老爷心生烦躁,毕竟他本就厌恶重复劳动。朱元璋见状,只得再次向胡大老爷道歉,说道:“惟庸啊,我这不是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吗?以后你说这些重要知识时,我自己拿纸笔做笔记,如何?”,!胡大老爷听后,虽然有些无奈,但也不好再发作。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既然陛下想知道,那我就根据当前情况,详细说说。”朱元璋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真的拿起毛笔,沾了墨汁,一脸期待地看着胡大老爷。胡大老爷见状,直接切入正题:“陛下,目前大明的船队确实赚钱了。但我们必须眼光长远,弄清楚赚钱的原因,这样才能长久且越来越多地赚取利润。”朱元璋听后,连连点头,这正是他一直想弄明白的问题。深恐这只是一次性的交易!胡大老爷前来为众人解开疑惑。“陛下,分析此事,首要原因乃是我们乃大明!”“大明乃中原正统,周边番邦视我华夏为尊贵上国!”“仅凭我等身份,便先胜一筹!”这话甚是悦耳!朱元璋此刻满脸笑意,难以抑制。拍马屁虽常见,但得看由谁而言!胡大老爷岂会轻易拍人马屁!“其次,便是我等武力强盛!”“颖国公傅友德率部出访,虽以商船为掩,但颖国公一登岸,率领精兵,任谁都知那是大军压境。”“番邦小国畏威而不怀德,见此雄师,立刻胆寒!”“或许他们原本还存些不劳而获的念头,但一见我大军,便烟消云散了!”历经元末乱世的朱元璋,对这话深有体会。人心贪念一起,除非遭遇无法抗拒的力量,否则难以消除。“再者,此乃关乎我大明商品能否长久畅销之关键。”“大明所产之物,他们无有,或技艺不及大明!”“这也是颖国公能以次品换回大量金银的缘由!”“简而言之,那些没见过世面的番邦小国,见到好东西,生怕错过购买机会,自然会急于抢购!”朱元璋低头疾书,将这些话语一一记下。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必须赶紧记录下来!日后,大明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售卖至海外的将不仅是朝廷商品。民间货物亦将大批流向海外!朝廷所图,乃是这些货物出海时的税收!货物远销异国,获利颇丰,背后有大明撑腰,怎能不缴税?重税方显公正!此利润之巨,陛下已知,对吧?朱元璋边记边点头:“正是如此!”“绝不能放过此等机会!”胡大老爷闻言,微微一笑,心中暗赞老朱贪心不减。既已至此,何不更进一步压制异国?“陛下,尚有更妙之策,想听否?”朱元璋一愣,抬头望向胡大老爷。“还有?”“胡惟庸速速道来,咱们合计合计!”胡大老爷直言不讳:“日后,我们不仅要大量销售衣食住行、玩乐之物至彼地,满足其所有需求。”“更要以贸易控制其市场,掠取金银。”“同时,派人采矿、种地,将原材料运回大明。”“如此,大明可获大量低价原料,而异国人得银钱后,又能继续购买大明商品!”“此乃殖民之道!”朱元璋听得目瞪口呆,继而打个寒颤,惊恐地看着胡大老爷。此计,委实毒辣。市场表面繁荣,实则利润大多落入大明之手。更奇的是,这般作为,对方似乎浑然不觉?即便察觉,又能奈何?大明武力强盛已久,他人又能如何?朱元璋心中不禁蠢蠢欲动。但他毕竟是农家子弟,对耕种更为熟悉。贸易、市场这些,他总觉得不稳妥。---“惟庸啊,你提的这殖民之事……”“还需慎重考虑!”“毕竟,前所未有!”“一时难以评判其好坏!”“若派人施政、驻军,那地方远离中原,实在令人担忧!”朱元璋言辞恳切,令胡大老爷一时无语。尽管胡大老爷已在此世数年,但他的思维方式仍与当地人有所不同。他认为,只要名义上统治,市场打开,原材料源源不断运回,商品不断卖出,便是好事。待国内工业升级,更可将落后、污染重的产业移至殖民地。当地看似发展,有了工业、市场、工作……但利润,尽归大明。然而,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做法似乎不妥。他真正忧虑的,并非能否赚取丰厚的财富,或是市场潜力的大小。他在意的是,派驻那里的官员与驻军可能的行为失当。即便朱元璋深知,在那异国他乡,即便官员勾结驻军胡作非为,也难以掀起风浪。但此事关乎颜面,对他老朱而言,大明的尊严至关重要。尤其是这种损害皇帝权威的事情,他必须防患于未然。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朱元璋在胡大老爷发言后,依旧犹豫不决。胡大老爷在与朱元璋后续的交谈中,逐渐理解了朱元璋的担忧。然而,这反而激起了胡大老爷的兴致。“陛下有所不知!”他说道。“若要真正殖民那片土地,除了派遣少量驻军和一名总督外,关键在于提拔当地人!”“那些亲近大明、有宗族背景的人,我们怎能不先给予支持?”“待他们站稳脚跟后,再过数年,我们再扶持他们的对手,让他们相互制衡!”“陛下,这些手段,根本无需您吩咐,派去的总督便能将那些异国百姓玩弄于股掌之间!”说到这里,胡大老爷得意地大笑,笑容中透露出一丝反派的气息。“嘿嘿,咱们朝廷的官员,哪个不是精明能干之辈?”“能在朝堂上屹立不倒的,哪个不是心思细腻、手段高明的聪明人?”“这些驾驭下属、制衡权力的手段,对我们来说或许稀松平常,但对那些异国来说,却是绝对的碾压!”“再者,若派去的总督风度翩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效果更佳。”“这家伙,怕是把对手耍得团团转,对方还得对他满怀感激呢!”朱元璋闻此言论,脸上满是荒谬之色。:()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