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浮漂筒的上面倒换到下面后,龚修能将转盘拉出,继续转动。
两排轮子从浮漂筒的凹槽中伸出,完成了陆地着陆方式的转换。
随后,龚修能回到话筒前:“团长,我做完了。”
收到龚修能的回复,方文也在用机械感知观察着起落架的情况。
他确定没有问题后,控制飞机调整机位,然后俯冲降低高度。
随着高度的不断降低,玄冥型逐渐接近地面。
在距离300米高度的时候,机身稍微拉起,以更平稳的角度降落。
随后,浮漂筒下面的轮子接触雪地。
厚厚的积雪瞬间淹没了轮子。
但浮漂筒却在接触雪面后起到了承压面的作用。
宛如巨大雪橇车划过雪面,玄冥型向着前方滑行而去。
在此过程中,方文踩下一个没有启用过的脚蹬,通过它,将浮漂筒下方的滚轮转向。
伴随着滚轮与冰面的摩擦,机身在雪面上做出偏向动作。
宛如漂移一样,在雪面上滑出一个半圆形痕迹。
飞机转向同时,也停下了滑行。
方文这次放松紧张的心情,“可以了。大家换上厚衣服,准备出去。”
机舱内,独立团战士们,将背包中的备用衣料穿上。
可这样还是无法保证在外面寒冷的情况下御寒,毕竟他们出来时已经是6月份,带的衣服可没有冬衣厚实。
方文又取出飞机内的毛毯。
将毛毯捆在身上后,保暖性就得到了解决。
随即,龚修能开舱门,方文带头走出。
他和龚修能,白云飞,还有15名战士在寒冷的冰风吹拂下,向着不远处的木船走去。
机舱内则留下赵君平和五名战士留守。
半米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的艰难前行,300米远的距离,却走了十几分钟。
终于一行人来到了古船边。
方文拿起柯达相机,试图进行拍照。
可相机却在如此寒冷的情况下出现故障,根本没法拍摄。
只能收好相机,他观察着古船。
这应该不是爱斯基摩人的船,未来记忆看过的纪录片中,爱斯基摩人可没有用过这种大船。
更像是维京人用的那种古代长船。
当时的维京人就是用这种船桨和风帆并用的航行方式在欧洲北海横行,四处抢掠。
真的是维京人吗?
方文准备进里面看看。
两名士兵摔动锚钩,丢上船去。
锚钩挂在船舷边缘,在用力扯动没有被拉下后,两名战士顺着锚钩的绳索先行向上爬。
古船的外壁已经结冰,非常光滑,让战士们的脚没有借力点。
他们只能用双臂的力量进行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