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声让霍端阳记录。
“首先,操作手要做的是设备检查,确保火箭筒的发射筒、握把、瞄准器和电击发组件等部分完好无损且组装正确。检查电路是否正常,包括电池是否工作以及电路组件的灯泡是否能亮起。”
霍端阳提笔急书,将这段话记录。
方文开始。
表面上方文按照自己说的去一个个检查火箭筒的各个部件。
实际上,他已经启用异能尝试。
成型的单兵火箭筒被异能接入了。
方文清楚的了解了火箭筒结构情况。
没有问题。
随后,他继续道:
“火箭弹装填必须是双人协作,操作手将火箭筒扛在肩部,由装填手将火箭弹插入发射筒的尾部。装填时,装填手要确保保险针取下。”
这里说的保险针,是单兵火箭弹的安全设置。
火箭弹的外壳和尾翼上都有不涂漆的金属接触部分,这些部分在装入火箭筒后,会与火箭筒内部接触点连接,由此才能在发射时构成电路,从而击发。
在装弹时,装填手需要拔掉火箭弹侧面绘制白线末端的保险针,这样才算是开启火箭弹的可击发状态。
方文说完后,便将火箭筒扛在右肩。
身后的龚修能小心取下保险针,将火箭弹从后面装入火箭筒中。
一切就绪,方文侧头瞄准。
这个过程,需要测距,并根据距离调节火箭筒的仰角。
然后眼睛与准星目标三点一线,对准前方的标靶。
他扣下扳机,眼前代表电路正常的灯泡亮起。
随后,平稳的压下扳机键。
瞬间,电池释放电流,通过闭合电路进入推进部,瞬间击发了火箭弹推进剂。
带着尾焰的单兵火箭弹从发射筒射出,飞向前方200米外的目标。
作为标靶的钢板,在被击中后,瞬间爆炸。
火箭弹战斗部的金属射流产生的能量,将钢板撕开一个大洞,并击飞到老远。
效果不错,厚度在10厘米的钢板被破开,已经是市面上所有单兵武器中,穿甲能力最强的了。
但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实际作战中,敌人的坦克不会正正的将最佳射击角度给射击手。
随即,方文又发射了剩下的实弹,进行不同射击角度的测试。
在不同的射击角度下,穿甲能力也有很大区别。
最终的测试结果是,实战中,单兵火箭弹可以穿透6厘米——10厘米的钢板。
这就意味着,使用它的士兵,在200米射击范围内,可以破坏掉日军的轻型坦克,防御工事,以及中型坦克的履带。
对此,方文兴致冲冲的要求炸弹厂开始单兵火箭弹的制作,至于火箭筒则交给飞机制造厂那边的团队来生产。
三八年七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