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0章
同样的情景,在观狮山书院的各个角落上演着。
随着李想在朝堂上的地位水涨船高,他能分给书院的时间越来越少,学员们想听他亲自讲课的机会也变得弥足珍贵。
想当初书院刚开办时,李想隔三差五就会来演讲,甚至许多学科的教材都是他亲手“编纂”的。
因此,今日李想突然要在演讲堂开讲的消息,不啻于投下了一块巨石。
不仅本院的学员为之轰动,就连消息灵通的渭水书院和曲江书院,也有不少人闻风而来。
在这些未来的大唐精英眼中,燕王殿下的每一次公开演讲,其内容都极有可能成为下一届大唐皇家科技奖的热门方向。
如此一来,一场原本寻常的讲座,分量顿时变得沉甸甸的。
。。。。。。
观狮山书院的演讲堂,本身就是一座丰碑,是那个时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杰出范例。
尽管受限于当时钢铁的稀缺,一些次要的承重结构巧妙地以竹筋替代,但这无损于它整体散发出的、超前于时代的宏伟气息。
李想将演讲地点定于此处,其用心不言而喻。
“夫君,今日所讲之题,当真不改了吗?此言一出,恐引来无数非议与讥笑。”
马车在通往书院的路上平稳行驶,车厢内,武媚娘的语气中满是挥之不去的忧虑。
“当然不改。”李想的声音沉稳而自信,“这些年来,轻视我的人还少吗?可结果呢,谁又真正笑到了最后?”
“我将要说的东西,听起来或许惊世骇俗,但你若静心深思,便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无懈可击。”
对于媚娘的顾虑,李想早已了然于心。
毕竟,他今日准备抛出的观点,足以让任何一个了解时局的人感到不安。
当一个人的影响力大到一定地步,一言一行便不再仅仅代表自己。
如今的李想,跺一跺脚,整个长安城都要为之震动。
在武媚娘看来,没有十足胜算的事情,又何必去冒这个风险,能不说,便不说,方为上策。
然而,李想虽对她宠爱备至,却并非事事言听计从。
“夫君所言之理,妾身明白。但世间多的是不讲理之人,总有些目光短浅之辈,见不得我们燕王府风光,巴不得我们日日受挫。”
“眼下太子与魏王之争已然白热化,我们实在无需在此刻去争什么风头,尤其这风头对王府并无立竿见影的益处。”
武媚娘并非不希望燕王府万众瞩目,但她反对的是这种在她看来百害而无一利的瞩目方式,这一路上,她已不知劝了多少回。
“益处与否,在于眼光长短。”李想的目光似乎穿透了车厢,望向了更远的未来,“就像我们那些作坊里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被世人斥为‘奇淫技巧’,于我燕王府的清誉似乎无补。”
“但放眼长远,于大唐社稷的裨益却是不可估量的。无论是蜂窝煤、鲸油灯,还是四轮马车、炼铁高炉与水泥,哪一样不是在为大唐的根基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