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昱沉思良久,缓缓道:“你即刻回御史台,设立‘民情直通车’制度,凡百姓状告官员者,皆可直达御史台,不得阻拦。朕要亲自过问每一起百姓上奏。”
李承泽震惊之余,连忙应命:“微臣遵旨。”
沈昱望着窗外,喃喃自语:“若百姓无法发声,朕便亲自听他们说话。”
数日后,御史台正式设立“民情直通车”,百姓状告官员可直达御史台,由御史台直接调查。此举震动朝野,不少地方官员惶恐不安,纷纷收敛贪腐之行。
与此同时,沈昱下令,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岭南、江南、荆襄等地巡视,彻查新政执行情况。钦差大臣皆为寒门出身,无旧臣背景,以确保公正。
岭南钦差为户部侍郎周文远,他抵达岭南后,深入民间,走访百姓,收集证据,最终将数十名贪腐官员上报朝廷。
沈昱亲自批阅奏章,下令将涉案官员革职查办,重者斩首,轻者流放。同时,减免岭南百姓三成赋税,并拨款修缮水利,安抚民心。
此举令岭南百姓感激涕零,纷纷上书感谢朝廷,称沈昱为“明君”。
江南钦差为兵部侍郎赵子昂,他在江南查出数起旧臣余党勾结士族、操控盐铁、欺压百姓的案件。沈昱闻讯后,立即下令严查,江南士族震动,纷纷上表请罪,以求宽恕。
沈昱并未宽恕,而是借此机会,彻底清洗江南士族势力,将其家族财产充公,子弟流放边疆。
荆襄钦差为礼部侍郎刘知远,他在荆襄查出官员私吞赈灾银两、克扣军饷等大案。沈昱震怒,下令将涉案官员处斩,并亲自接见荆襄百姓代表,倾听他们的疾苦。
沈昱的举动,令天下百姓无不称颂,称之为“亲民之君”。
然而,朝堂之上,却并非风平浪静。
旧臣余党虽已大势已去,但仍有人暗中串联,图谋东山再起。他们深知,沈昱虽已整顿吏治,但新政推行仍需时间,若能制造混乱,便可趁机反扑。
于是,一桩阴谋悄然酝酿。
某夜,京中突现谣言,称沈昱暴虐无道,滥杀无辜,新政实为敛财之策,百姓苦不堪言。更有传言,称沈昱身世不正,乃篡位之君,非正统血脉。
谣言迅速传播,京中百姓议论纷纷,甚至有士子在街头张贴檄文,指责沈昱“昏庸误国”。
沈昱闻讯后,未怒,反而下令彻查谣言来源。
锦衣卫连夜行动,最终在城南一处酒楼中,抓获一名自称“遗民”的士人,名叫李慎之。此人乃旧臣李太傅之子,李太傅当年因谋逆被杀,李慎之逃亡多年,如今潜伏京城,意图复辟。
沈昱亲自审讯,李慎之跪于殿前,神色冷峻。
“你为何造谣生事?”沈昱问。
“陛下,我不过是在为天下人发声。”李慎之冷笑道,“您以为百姓真信您?他们不过是怕您罢了。您用刀剑逼他们臣服,却从未真正赢得民心。”
沈昱沉默片刻,缓缓道:“朕知你心中有恨,但你所言,非事实。”
“陛下,您若真想赢得民心,不妨放下刀剑,听听百姓的声音。”李慎之目光坚定,“否则,您终将失去一切。”
沈昱望着他,良久未语。最终,他下令:“将李慎之押送岭南,与沈曜之子一同流放。”
李慎之闻言,嘴角露出一丝苦笑:“陛下,您终究还是不敢面对真相。”
沈昱没有回应,只是缓缓起身,望向远方。
他知道,自己已无法回头。但他也明白,真正的帝王,不仅要肃清贪腐,更要倾听百姓之声。
他缓缓走出大殿,迎着晨曦,心中却无比清明。
大晟江山,已在他的手中。
而他,也将用一生,守护这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