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挠挠头,带着几分歉意说:“唉,没想到惟庸这么直接。”“往常有什么事,他有想法都会来跟我商量。”“这次怎么突然这样了?”“妹妹,安庆真的喜欢胡家小子吗?”马皇后见朱元璋嘴硬,忍不住嘲讽道:"你又在想什么?若非我已确认此事,怎会准你让宋利去试探?可结果呢,就这么个情况。"她继续说道:"自从崇宁提起后,我也留意了一下,确实发现安庆对仁彬有意。说情根深种或许夸张,但这事绝非无中生有。"听到这里,朱元璋越发头疼。但他也忍不住感慨:"还真别说,现在看来,惟庸真是既低调又识趣。他知道家里出了个丞相和太子妃,已经是极盛的局面了。再多一个驸马,就太过分了。所以,他直接拒绝,连别人开口的机会都没给。也只有像惟庸这样的人才能如此清醒。""妹妹,你信不信,换成别人,别说十之,就是十成十也不会这样直截了当。要么是贪图成为皇亲国戚的面子,要么是顾及我们的面子不便直言。惟庸却不管这些,先拒绝再说。"朱元璋摇头感慨,"刚才那些话不是随便说的。我现在的名声你也清楚,就算有人明白自家承受不起更多宠爱,也会因为我的名声而委婉拒绝。可惟庸不一样,他直接明明白白地拒绝。"甚至,为此不惜将已步入仕途的独子贬低至尘埃。要知道,这是向皇帝传话的任务。如此随意地贬低自家孩子,若朱元璋信了,这孩子岂不是在官场上毫无作为?归根结底,朱元璋认为这一招深得稳、准、狠的精髓,值得称赞。若其他官员和勋贵都能像胡大老爷这般识时务,他的日子定会轻松许多。想到这里,胡大老爷带来的不悦感减轻了不少。朱元璋舔了舔嘴唇,犹豫片刻后缓缓开口:“妹子,你看,如今李惟庸深知为官之道,行事低调、踏实。”“不仅如此,他与昔日门生故旧几乎无往来,官职也远不如从前。这样看来,我们是否不必再防着他?这门亲事,是否可以再商议?”马皇后听后一愣,随即不悦地瞪了朱元璋一眼:“说要防备的是你,现在说不用也是你,这不全凭你一句话?怎么不见你提后宫干政了?”朱元璋一听,心中一紧。不好,皇后生气了。虽然平日里他十分强势,但马皇后发起脾气来,他心里绝不会平静。眼见皇后怒气渐起,他眼珠一转,急忙安抚道:“妹子,妹子,何必生这么大气!”“咱们东想西想,不都是为了咱们一家嘛!既然胡惟庸如此懂事,如今也足够老实,那安庆的婚事,我们就答应了吧!”"赶紧让毛骧着手安排,先派锦衣卫去查查胡仁彬那个小子!"提到这里,朱元璋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胡仁彬不是在上元县当县尉吗?""查查不就知道了!""要是他做官还算尽职,那认这个驸马也无妨。""但若是这家伙是个不中用的废物,那别说驸马了,我可能得动真格的!"马皇后听后沉思片刻,点头表示同意。"你这么一说,倒也有道理!""那你去安排吧,我去先跟安庆打个招呼!""这件事不能瞒着女儿,免得将来不小心被她知道,反而怪罪我们!"说完,不管朱元璋是否同意,转身快步出了谨身殿,直奔安庆宫。没多久,满脸红晕的安庆公主听完母亲的话,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幸好不是直接反对,只是打算调查一下,这样就好。也不枉自己一直担心!------------锦衣卫是皇家直属的监察机构,调查其他地区或其他事务可能会慢一些。但朱元璋亲自交办,指挥使毛骧亲自带队,要查的还是应天府郊外的一名官员?这简直是轻而易举。对于锦衣卫来说,调查应天府及其周边是最简单的。因为锦衣卫总衙就在应天,那里的人手最为充足。而且,查的对象还是官员。呵呵,锦衣卫名义上是监察天下,但实际上起初,朱元璋创建锦衣卫,目的便是针对官员。因此,锦衣卫对官员,特别是出身豪门大族的官员,早已提前介入。通常情况下,检查并不十分严格。如今,朱元璋下令,仍由毛骧负责,自然要将之前已掌握的资料提交上来。此外,还需在上元县重新收集一些关于官员声誉和相关信息。短短一天内,锦衣卫便呈上了厚厚的一叠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随手翻阅资料的同时,头也不抬地问毛骧:“这些东西太多,你说说,这个胡仁彬到底怎么样?”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毛骧略作思考后答道:“据我此次调查,胡县尉虽出自胡府,但本地人根本不知他的身世。不仅民间不清楚,连官场上也只是猜测他在应天府有背景,从没人想到他出自胡府。”“平日里,胡县尉作为县尉,每天都要巡逻半天,处理公务半天。可以说,他确实履行了当初赴任时的承诺。”朱元璋查看资料,听罢毛骧的话,微微点头,嘴角也轻轻扬起。显然,他对胡仁彬的表现颇为满意。朱元璋这个人,只欣赏那些能为他效力、又能造福百姓的人。在他看来,这才是好官。毛骧见朱元璋未提异议,接着说:“胡县尉平时行事低调,所以在当地口碑极佳。甚至上元县的百姓认为他出身寒门,正因如此,他才更了解百姓的疾苦。”胡县尉办事妥帖,不仅处理好自己的职责,还尽力协助他人。上元县的赈灾款便是他从户部争取来的。胡县尉虽未公开借用胡大人的名号,但户部中认识他们父子的人很多。朱元璋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官场中公事私办本是常态。许多公事往往借助私人关系解决,这也是一种维持关系的方式。胡仁彬并未滥用父亲的名义,因此不应苛责。朱元璋认为此事办得不错,户部也不必过于责备。他惊讶于胡仁彬能成为一位受人认可的县尉。毛骧听后连忙跪下,表示所报情况真实无误,只是整理后上报。他建议皇帝召见胡县尉,亲眼看看他的变化。胡县尉在当地的良好声誉并非靠施粥行善得来,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此事将来吏部考核时会有正式奏报,无需弄虚作假。朱元璋也只是随意敲打一番,他对毛骧并无怀疑。毛骧一心只想着尽职尽责,锦衣卫本就该听命于皇帝,为皇帝办事。朝堂上的人即便如胡仁彬这般出色,也与锦衣卫无甚关联,两不相干。朱元璋大致看过调查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从相关人员口中获取的信息及核实过程。这份报告足见毛骧的用心。由此更显胡仁彬的难得,他确实是真心为民的好官。这让朱元璋放下心来。胡大老爷现在低调得很,对朝堂事务也无兴趣。这样挺好,不用再给他升官,让他保持现状即可。倒是胡仁彬,是个不错的官员人选,甚至适合作为女婿。就这样定了。得到朱元璋的认可后,众人皆喜。马皇后尤为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可以为女儿寻得好姻缘。安庆公主满心欢喜,她的心上人是自己精心挑选的意中人。然而,另一边,胡仁彬望着老管家和手中父亲亲笔书写的信件,不禁有些愕然。什么?!不是说过年时才提亲事吗?怎么这么快就要成亲了?迅速敲定的婚事胡大老爷平日虽爱悠闲,但一旦认真起来,气势瞬间不同。他换上官服,直奔礼部。婚丧嫁娶之事,礼部自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礼部掌管大明婚丧嫁娶的要务,但胡大老爷深知,礼部还掌握着另一份重要资料——大明官场与勋贵体系中适龄男女的名录。这份名录专为皇室成员,即老朱家的适龄公主、藩王准备,内容虽简略,仅含出生年月、籍贯等基本信息,但对胡大老爷而言,已足够有用。他只需了解对方的家世背景、年龄等基本情况。至于其他,以胡大老爷的江湖经验,打听些消息又有何难?很快,胡大老爷便顺利拿到了那份名录。他没有隐瞒,当着礼部官员的面,一边抄录一边坦言道:“我家那小子,也到了该成家的时候了。”“身为父亲,我总不能袖手旁观吧!”“娶妻当娶贤,我胡家的儿媳不需多么显赫的门第,但绝不能是:()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