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航空火箭弹发射巢,重庆交易
诸般事了,方文回到了缅北基地。
基地中,他专心于军工科研工作的主持。
每天工作安排的满满的。
上午去飞机制造1厂监制泰山一号大飞机改造,下午去研究院管理科研。
泰山一号的改造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有方文在,一些工程师们在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的修正。
而研发方面,主要集中在航空火箭弹,半导体集成电路暂时还没有进展。
初期的航空火箭弹由于缺乏制导技术,命中率主要依赖于火箭弹设计优化、发射平台的瞄准系统改进、战术配合以及环境适应等手段。
为此,方文让火箭弹项目组,正对这些方面加大深入研究开发。
比如:
苏联的82火箭弹,采用固定尾翼,通过尾翼产生的空气阻力矩,迫使火箭弹保持头部朝前的姿态,减少横向偏移。
但这种设计,在发射之初,对火箭弹却是有影响的。
为此,方文建议火箭弹项目组,将固定尾翼改制成折迭尾翼,发射前尾翼折迭以节省空间,发射后靠内部机械结构释放弹簧展开。
还有推进剂,苏联的推进剂采用单基推进剂,容易造成推力波动,导致的弹道“飘移”。更好更优质的双基推进剂,可以让火箭弹射速更稳定。
另外在发射平台的瞄准与火控方面,方文也在想办法优化。
要根据航空火箭弹的特性(初速低于航炮,弹道弯曲度更大)来调整。
方文准备将电视摄像火控瞄准系统做出修改,在crt显示屏幕做出新的靶心式瞄准具:飞行员通过屏幕上的准星套住目标,同时根据目标距离(通过目视估算)调整瞄准具的“距离刻度”,刻度对应火箭弹在不同距离的弹道下降量,再代入补偿高低偏差,进行人工发射。
这样能让飞行员对发射出去的航空火箭弹大致命中目标区域能有基本预判。
当然,航空火箭弹这种威力武器,最好的战斗方式,还是覆盖性集群发射。
就和地面上的喀秋莎火箭弹发射系统一样,空中航空火箭弹也是集群发射才有更好的效果。
那怎么样才能让飞机可以实现密集发射火箭弹效果呢?
方文对此陷入长时间的思索状态。
随后,他从记忆中的影视画面中找到了一种非常有用的东西。
那就是火箭弹发射巢。
之所以叫做发射巢,是因为它的设计,就和蜂巢差不多,一个圆柱体发射装置,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发射孔,只要开启发射装置,就能一次性从其中射出大量的火箭弹。
记忆中,这种火箭发射巢,是苏联在冷战时期首先装备,有ub-16-57和ub-32-57两种系列火箭发射巢,16和32指的是发射数量,57是口径。
而美国也随后制造了同样的火箭弹截击机,以后更是在阿帕奇等攻击直升机上装备。
但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使用这种设计的话,16发都太多了,82毫米火箭弹根本就装不下那么多发,得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改制设计。
经过一天时间,方文将图纸画出。
这是如今时代第一款蜂巢式火箭弹截击机设计图,底部挂载了3个发射巢,左右发射巢各有七枚火箭弹,中间的有10枚,一共可以携带24枚航空火箭弹。
做出这种设计后,方文立即召集火箭弹项目组与飞机制造2厂的工程师进行技术探讨会。
两边的人来到研究院一楼的大会议室,对今天为什么开会并不知道。
方文上台,将设计图展开,出声道:“这还是我设计的新式战斗机,我给它命名为蜂巢火箭弹截击机,我的想法是,在2个月内,将它弄出来。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可以直接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