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0章
陈冬梅将一个布袋子打开:好家伙,全是烟壳纸。
“中华、红塔山、熊猫、荷花、光荣。。。。。。”
香烟牌子各不相同,花花绿绿的应有尽有。
“你爹是木匠,出门帮人做工。”陈冬梅给儿媳介绍道:“那时候请工匠包吃包住,每天一包烟,一块二一天的工钱。”
“这些烟壳纸有些是你爹抽的,有些是捡的。”
“阳安村三队,王成明,三十六条腿,一九六四年十月初七。”田静随手拿起一张念了出来:“娘,三六十条腿是什么?”
“双人床一张、八仙桌一张、椅子四把、大衣柜一个;写字台一张;饭橱一个,这些家具的腿数相加正好是三十六条腿。”陈冬梅道:“在那个年代,结婚有三十六条腿是很了不起的事儿,是门面呢,有些人家没办法凑齐还会去借来充面子。”
“条件好点的家庭只要婚期一定就要请匠人去家里做出来,还要上漆。”陈冬梅微笑道:“你爹是木匠,手艺很好,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会来请杜木匠。更不要说自家亲戚朋友家了。”
“每去一家做了活儿结算了回来,你爹就把钱交给我保管,自己就用纸记下来。”
“这个字不像是普通笔写的字。”
“是你爹用竹笔写的。”
竹笔?
当了二十多年老师的田静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笔。
“木匠划线用的。”
田静很想知道长什么样子。
“你等着,我给你去找。”陈冬梅去了地下室,在角落的箩筐里翻:“这是你爹出门做工的工具,自从他当了村干部后就没出去做过工了,这些工具他还留着的,时不时的拿出来擦拭一下。”
杜红英和田静看着上面依然干净整洁的,并没有生锈的痕迹,要知道老杜同志都走了好几年了呢。
“我每次回来闲着没事儿的时候也会帮他擦擦,他说这是他吃饭的家伙。”陈冬梅仿佛看到了老头子早些年擦工具的样子:“你们也别小瞧了这些老玩意儿,那可是养活了我们一家人呢。”
“娘,没小看它。”
杜红英突发奇想:把这些工具也摆到博物馆去。
杜总是想干啥就干啥,立即就给博物馆的馆长打去了电话。
“我寻思着,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工具,将这些收集起来集中展示也很有意义,你觉得呢?”
“杜总,您这个办法太好了,正好我们博物馆左边还有一个厅空着的,就展示您说的这些工具。”
杜红英说三百六十五行,而陈冬梅却说,民间是九佬十八匠。
一问,杜红英和田静纷纷感慨自己见识少了。
“九佬”包括阄猪、杀猪、骟牛等工种,十八匠则包含了金匠、银匠、木匠、铁匠等数十种匠类。
“金银铜铁锡、石木雕瓦漆、还有织布、染布等等。”陈冬梅笑道:“上了年纪了,你让我数,我还数不完了,你们想要知道啊,回头我回山庄问问你大姨或红英那个娘,她们应该还记得些,就能给你们补充完整了。”
“娘,您们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啊。”
田老师居然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欠缺,公公杜天全的人物传记这本书她一定要好好写。
就一个要写书的念头,杜红英为博物馆又找到了两类展品,一类就是工匠用的工具;一类是让人意想不到的烟壳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