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抄写时,她的手还是有些抖,总觉得走廊外随时会响起王馆长的脚步声。
午休的铃声一响,孙娟像得了赦令,立刻把抄录好的信纸和那几张作为“实物”的黄裱纸残片仔细叠好,塞进信封封严实,她揣着信,快步走出文化馆大门,直奔镇上的邮局。
午后阳光很好,晒在身上暖洋洋的,可孙娟总觉得后背凉飕飕的,好像有双眼睛在暗处盯着她,频频回头,却只看见街上匆匆的行人和自行车。
邮局里绿色的柜台漆皮有些剥落,孙娟排着队,心里七上八下。轮到她时,她特意要求寄挂号信,多花了几分钱,就图个稳妥有回执。
在填写寄信人地址时,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工工整整地写下了“清河县文化馆”,寄给京城大学的顾秋月同志。
捏着薄薄的挂号信回执走出邮局,孙娟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下了一半,信寄出去了,秋月妹子那么聪明,一定能看出点什么,至于那个要命的册子。。。。。。她藏得严实,应该没事。
刚走到文化馆门口,一个熟悉的身影正从里面踱出来,手里端着那个搪瓷缸子。
“哟,小孙,回来了?出去寄信了?”王馆长笑眯眯地打招呼,镜片后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孙娟空着的双手。
孙娟心里咯噔一下,脸上挤出笑容:“是啊,馆长,刚去邮局寄点东西。”
“哦?”王馆长走近一步,语气随意得像拉家常,“是寄给。。。。。。京城那位‘大作家’顾秋月同志吧?”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心湖,孙娟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血色褪去几分,他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她只能僵硬地点点头:“是。。。。。。是的,馆长。”
王馆长脸上的笑容加深了些,显得格外“和蔼”,他凑近了些,声音压低,带着一种推心置腹却又不容置疑的意味:“小孙啊,你有这份心是好的,想给写文章的朋友多提供一点灵感,很值得鼓励嘛。”
他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语重心长,“不过啊,咱们清河县的老故事、老规矩,这水可深着呢,有些东西啊,年深日久,真假难辨,这要是流传出去,让外面不明就里的人看见了,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影响不好啊!
万一影响了咱们文化馆的声誉,甚至县里的。。。。。。安定团结,那可就不好了,你说是不是?”
他轻轻拍了拍孙娟的肩膀,那力道让孙娟半边身子都有些发麻。
“所以啊,”王馆长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起来,“你整理的那些歌谣啊、老故事片段啊,抄录完了,一定记得先拿给我看看,我好歹在文化馆待了这么多年,多少能帮你把把关,哪些能见光,哪些。。。。。。还是让它继续在库房里好好‘休息’比较好,这也是对你负责,对你朋友负责嘛,咱们可不能给她提供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